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新闻中心>县区新闻

类乌齐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8-07-12

来源:西藏日报

类乌齐县是昌都市最大的贫困县之一,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难度最大的县之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涉及10个乡(镇)82个村(居)的1855户887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挪穷窝搬新居

“以前住在山沟里,地质灾害频发,交通闭塞,土坯房屋破旧不堪,如今住着120多平方米的新房,宽阔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坐在宽敞的庭院里,类乌齐县吉多乡达如村的嘎桑顿珠不住地感谢党的好政策。

在类乌齐县,像嘎桑顿珠一样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贫困群众不在少数。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以来,类乌齐县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六靠、五方便、两避让”选址要求,采取 “整体迁出”模式、“七种集中安置”方式,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全县遍地开花。2016年,全县实施2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共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799户3799人;2017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17个、改扩建7个,计划搬迁群众1056户5071人,目前已全部入住。

目前,类乌齐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十项提升”工程正有序推进,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近在眼前。

优配套稳人心

行走在类乌齐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开发区,一栋栋现代化楼房整齐划一,周围机器轰鸣、人来人往,一派繁忙场景。

“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上电梯公寓楼,周围还有医院、小学、五保供养中心,吃饭、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都解决了!”69岁的索朗丁增兴奋地对记者说。

让百姓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才是目的。按照“行业归口”原则,类乌齐县全面建设3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十项提升工程”。

据类乌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成光介绍,目前,全县3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通水35个、通电32个,安置点外道路通达37个、通畅23个;配套幼儿园28个、村民活动广场33个,修建公厕28个、垃圾池26个;家庭宽带覆盖率达84%,移动、电信通讯信号网络全覆盖,邮政网点实现全覆盖。

搬出了穷山窝,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子,百姓的幸福指数迅速提升,干事创业的劲头也空前高涨。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房屋建设,是在遵从农牧民意愿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建房标准,在两层房屋地基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层房屋,就是为了贫困户有能力致富后,可以自己往上加盖二层房屋。”李成光说。

置产业斩穷根

“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有6000元的工资,现在吃穿不愁,孩子们也能够安心上学了。”在吉多乡达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产业达多阳光经济合作社内,昂旺次扎向记者描述着自己搬迁后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不是单纯为搬而搬、为建而建,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搬迁群众才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李成光对记者说。

为此,扶贫开发区建设商铺212间,带动贫困群众150人就业,每年的商铺收益给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元以上分红;

在吉多乡香巴村建立全县首个草产品加工合作社,2017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户均增收2500元;

在滨达乡滨达村成立新民种植养殖基地,仅温棚蔬菜种植就带动18户5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

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缺技术、缺信心等情况,类乌齐县对在县城、中心镇和产业园区进行安置的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并通过提供公益岗位、转移进城务工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

李成光告诉记者,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借着这股东风,一项项富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正昂首阔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回到首页

国务院客户端

政务APP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