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新闻中心>地市动态

林芝市林业发展走出新路子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8-07-10

来源:西藏日报

林芝,有着“西藏江南”美誉,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 生态美,是林芝最大优势、最大特色,也是林芝发展的最强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林业生态文明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活立木蓄积量达13.61亿立方米,林地面积653.79万公顷,森林面积54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在全区七市(地)中位居第一,同时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0多亿元,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林业综合效益和农牧民收入“双提高”目标基本实现。

人人争当生态卫士

“以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味索取资源,拿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现在,通过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和开展‘争当生态战士,建设生态家园’主题宣传,林区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由‘砍树人’向‘种树人’‘护林人’的转变。”林芝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尼玛介绍说。

2005年,林芝市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仅2017年落实的公益林管护资金就达2.164亿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为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政策性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贫困群众通过生态岗位参与生态保护增收脱贫,三年来,林芝市共开发生态扶贫岗位3.24万余个,2017年新增边际贫困人口岗位6787个,2018年新增生态扶贫岗位3809个。目前,已落实生态扶贫岗位2.86万余个。

“现在,我们都知道只有保护好环境,留住青山绿水,才能更好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60多岁的工布江达县资深护林员索朗班旦说,随着这些年国家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他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是他最忙碌的时节。得益于护林员的辛勤付出和当地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他所负责的林区近些年来没有出现森林火患、乱砍滥伐等现象。

林业执法不断强化

林芝市林地面积共有543.6万公顷,面积巨大,森林公安警力严重不足,林业执法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各县(区)森林执法部门人员紧缺,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全市六县一区森林公安局及各相关单位之间建立起林业联动执法机制。同时,林芝市建立市县(区)“违法涉林案件补植补造警示教育基地”,以涉林违法人员所造成森林破坏程度为参数,由相关违法人员在警示教育基地进行一定数量苗木的补植补造。截至目前,巴宜区、波密县等4个县(区)完成基地建设。

为了强化森林灾害防范责任落实和处置措施,提升防范扑救能力,林芝市林业部门还研究探索出“组织网”强领导、“责任网”树意识、“宣传网”造氛围、“监控网”重预防、“防护网”快反应、“制度网”作保障的“六网”联动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其中2014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通过一系列措施,林芝林业执法不断强化,执法职能发挥和震慑作用明显加强。2018年,林芝市林业局首次荣获全国林业先进集体,为林芝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权改革稳步推进

2017年,林芝市以“明晰林木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展开。

根据《西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林芝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底,林芝市完成全市六县一区林改外业勘界确权工作,共确定林地权属993宗地、10.0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100.16%,并于2017年12月28日,在米林县举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登记颁证首发仪式。

步步深入的林改,实现了 “林农得利”最大化。林芝市大力扶持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业,林禽等林下养殖业,森林景观利用等森林旅游业,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让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

林改制度开辟了农村集体林业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经营,起到了作示范、探路子、出经验的作用,让百姓的思想更活了、致富路子更广了。

绿色富民产业持续发展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足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林芝市最大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近年来,林芝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林业生态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一心一带一区一环三基地”多点产业带,构建高原水果、干果、特色林副产品之乡和花卉种植基地格局,引导农牧民直接参与林业产业建设,实现地绿、民富“双丰收”。

“森林就是一块宝藏,只要合理开发、善于利用,就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波密县致富带头人嘎松罗布就是靠着森林发家致富的。多年前,他苦学种植技术,为村里的基地成功种植天麻400余公斤,收获天麻种子150余公斤,获益近10万元。

绿色就是经济、保护就是发展。“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自治区的部署要求,坚持绿色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发展、绿色开放、保护第一,大力推进新时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确保雪域高原天蓝地绿水清。”尼玛说。


回到首页

国务院客户端

政务APP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