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专栏>两会专题>代表意见

百里绿洲锁黄沙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8-01-29

来源:西藏日报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雪域高原,水更是从“天上”而来。

世界著名大河雅鲁藏布江,好似银龙一般,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冰雪山岭间发源,滔滔东向,奔腾于青藏高原南部。

气象雄浑的大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西藏文化。雅江流经山南市,接纳雅砻河,塑造了藏源文化。如果说,山南是藏文化、藏民族的发源地。那么,雅江便是藏源山南之源。

然而,就是这条功勋卓著的“母亲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成了困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害河”。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雅江是一条可怕的大河,雨季水漫过河道,淹到村头;旱季水退到江心,两岸砂石裸露、沙丘起伏,一刮风,漫天黄沙,从南岸都看不到北岸。每当我不听话时,阿妈就吓唬我,说江水会把我们卷走,风沙会把我们吹跑。江岸边的草、树都很少,庄稼也长不好,有时候贡嘎机场的飞机都飞不了,沙尘还会吹到泽当甚至是拉萨去,百姓深受其害。”护林员达瓦坚参祖祖辈辈生活在雅江南岸,提起小时候雅江的样子,他仍记忆犹新。

受地形地貌影响,雅江流经山南境内,水流变缓,河道变宽,水汊交织,水系成网格状。再加上干湿季节明显,致使江水流量差异巨大:夏秋涝、冬春旱,常年交替。特别是冬春季,水量骤减,大片的河滩裸露出来,河谷风又大,导致沿岸地带沙化明显,年年沙尘肆虐。

上个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态环境。

据山南市副市长张福臣回忆,那时候,大家每人头上都有分派的任务,一人十棵树,每家每户都要去种。

然而,冬春的干旱、夏秋的洪涝和不期而至的狂风扬沙,却让人们的付出没能得到及时的回报。

“春天种下去的树苗,到夏秋就被大水冲走,即使不被冲走,到冬天也挨不过风沙和干旱,好多人说这里是‘造林禁区’‘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就是那时候的写照啊。”回忆起以前“年年种树、年年白费功夫”的经历,达瓦坚参颇有感慨。

然而,深受沙害的百姓没有放弃,年复一年,坚韧顽强地在江畔种植着绿色的梦想。

他们一边坚持种树,一边总结经验教训,后来总结出“造、固、封”三字诀,又通过修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式,终于把树种活了。

1983年,在山南林业部门主抓营林工作的李纯禄带领下,群众在雅鲁藏布江北岸营造出第一片80亩固沙林。

能在“造林禁区”里种活一片树林,在当时成了极为轰动的大新闻。

此后,李纯禄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山南沿江防护林营林技术体系研究”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雅江沿岸群众的造林经验得到不断推广,山南的造林浪潮也一年高过一年。1988年,西藏高原第一个工程造林基地——泽当万亩人工林基地诞生了。后来,各县区、各机关单位都在雅鲁藏布江的沙滩上建立了自己的造林基地。

到了2006年,由于雅江沿岸造林绿化效果突出,山南雅江沿岸被列为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此后,人工林的面积逐年扩大。到如今,群众种下的树超过4500万株,建成防护林面积达45万亩,从贡嘎县到桑日县,雅江两岸形成了长达160公里、平均宽度1800多米的绿色长城。山南市灾害性沙尘天气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余天下降至2016年的8天。

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人大代表、来自雅江防护林核心地区的山南市扎囊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勇对雅江两岸植树造林工作,以及雅江综合治理工作依旧十分关注。他说:“扎囊最美不过雅江防护林,它就像一道绿色长廊一样守护着雅江,保护着百姓。下一步,我们会坚持和深化绿色发展模式,继续加大雅江防护林的造林力度和保护力度,让绿色染遍两岸沙丘。同时,积极融入拉萨山南一体化的建设大潮中,加强与其他兄弟县(区)的联动,通过控制河势、建设水利枢纽、实施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工程等方式,加强雅江中游综合治理,让‘母亲河’变成风光带、变成百姓的‘幸福河’。”

雅江造林是一场宏大的绿色战役。雅江沿岸的干部群众,通过30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并在今后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而胜利的结果是:“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江南盛景将复现高原。


回到首页

国务院客户端

政务APP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