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西藏旅游>西藏特产

堆绣唐卡:针线绣出彩色浮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5-06-30

来源:王川

   正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西藏独特的魅力,为西藏的旅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期,记者将为读者揭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绣唐卡、布制面具、传统藏纸以及红陶器皿的神秘面纱。

  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记者采访了拉萨堆绣唐卡代表性传承人罗布,听他娓娓道来,看他穿针引线。艺术,原可以这样精美、精致。

  

姜艳摄一针一线细致入微。缪英摄.png

 

  姜艳摄一针一线细致入微。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唐卡品种丰富多样,除了绘画唐卡之外,还有刺绣唐卡、提花唐卡、堆绣唐卡和宝石唐卡几种。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唐卡展览中,记者曾见到过这种唐卡。淡黄色的射灯下,唐卡人物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各色绸缎搭配相得益彰,细节处凸显精致,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不禁好奇,这样的精美之作,出自谁手?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娘热乡,策门林唐卡的所在之处—— —拉萨堆绣唐卡学堂。这是一间并不起眼的小院落,离市区较远,院内显得比较安静。搞艺术创作有一个清幽的环境十分重要,这也许就是拉萨堆绣唐卡代表性传承人、我区工艺美术大师、一级唐卡技师罗布将学堂选址在这里的原因吧。初见罗布,是在上次非遗文化展览上。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正站在唐卡展区前,一边接电话一边仔细欣赏着唐卡作品。再见罗布,是在他的学堂,此时的他正在认真指点学徒。罗布与堆绣唐卡结缘,要从13岁那年说起。13岁那年,罗布从老家林周县的一个小村落来到拉萨,投奔自己的哥哥强巴平措。哥哥是色拉寺的僧人,在哥哥的引荐下,罗布拜了色拉寺已故堆绣唐卡艺僧洛桑列珠为师,开始学习传统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

  罗布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堆绣唐卡,对这门民族手工艺很感兴趣。在那个年代,能有幸成为洛桑列珠为数不多的俗家 堆绣唐卡传承人,是此生最幸运的一件事。我相信自己与堆绣唐卡的这种缘分是前世积累的,所以,将堆绣唐卡传承与发展下去是我这一辈子的责任和义务。”进入色拉寺后,罗布一直跟随洛桑列珠学习堆绣制作工艺。除此以外,藏传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经》,还有《比例学》《色彩学》《轴化法》《智者绘画法》《物图与比例》等都是他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罗布在洛桑列珠师傅的谆谆教导下,慢慢练就了一套堆绣绝活。直到6年后,由于多种原因,罗布不得不离开色拉寺,独自在拉萨打拼。

  

4.jpg

 

  罗布回忆道,离开色拉寺最初的那些年,他在社会上做过许多活计,但从师傅洛桑列珠处学来的拉萨堆绣唐卡技艺却始终没有放下。利用白天打工的间隙,罗布在八廓街四处“搜罗”旧绸缎,晚上回到住处,坐在床上,借着幽暗的灯光,罗布拿起这些旧绸缎开始剪裁贴缝、穿针引线。针线飞舞间,一个个藏传佛教人物以及花卉、鸟兽在罗布的手下渐渐显形,成功的喜悦消散了罗布为生活打拼的操劳,安抚了罗布疲惫的身心。

  听着罗布的讲述,当年那些艰难的岁月似乎就浮现在记者眼前。生活不易,但罗布不为之屈服。

  蓦然想起古人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于罗布来说,那段时光是难忘的,虽然艰苦但却十分快乐。也正是那段时光,让罗布积蓄了力量,为拉萨堆绣唐卡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了储备工作。

  

3.jpg

 

  凝聚心血 绽放光芒

  在堆绣唐卡学堂内,罗布的几个学徒盘腿席地坐于屋内的各个角落,认真绣制着手中的唐卡作品。他们有的手拿绸缎,略微低头;有的穿针引线,指尖飞舞;还有的剪裁贴缝,一丝不苟。学徒们忙碌却安静的样子,让这个小院显得无比安宁。

  罗布介绍说,制作一幅刺绣唐卡时,要用各色的上等丝绸、彩缎、毛毡、线等材料剪成所需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按其颜色和顺序先后粘压,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堆绣唐卡注重对人物造型和神态的塑造,讲究各色绸 缎的搭配,在粗犷中体现细腻,主体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就像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拉萨策门林堆绣唐卡在内容上主要讲述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等,画幅一般较大。“一般来说,画师完成一幅比较大型的堆绣唐卡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首先要请美术师画出一个大致的模样,然后根据绘制的内容准备材料,在画的后面放上布,接着用针线一点一点勾勒出每个部分的雏形,最后才能进入正常的工序。所有的步骤都需要纯手工完成,这就需要画师不急不躁,并且倾入大量的心血。凝聚了画师心 血的唐卡作品,自然是无比精致美丽的。”2014年拉萨雪顿节期间举行的第四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上,由罗布和他的十余个弟子历时两年多完成的巨幅堆绣唐卡—— —《锦绣莲师》,在罗布林卡近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展出。这幅巨幅唐卡高16米、宽13.5米,唐卡上绣制了藏传佛教师徒三尊以及莲花生大师的八个化身造型,主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远看如同精美的刺绣,近看似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这幅唐卡在郁郁葱葱的罗布林卡园内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罗布介绍说,传统的堆绣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后来,堆绣艺术开始流向民间,民间艺人们的巧手妙思,让这一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靠在墙边正在进行缝制工作的一名徒弟拿起一缕较粗的线告诉记者:“在制作唐卡时,需要使用一种特制的线来勾勒外形。这种线是用彩色的丝线将几根马尾缠绕其中做成的,这种线十分结实,让唐卡作品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除了上等的丝线,制作一幅堆绣唐卡还需要在佛像的局部嵌上珠宝。

  很多原料要从印度、尼泊尔选购。因为堆绣唐卡一般由寺院收藏,所以其选取的材料必须注重品质,材料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罗布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成品唐卡介绍道。

  

2.jpg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如今,30多年过去了,罗布仍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使自身技艺不断发展与丰富。在这30多年的岁月中,罗布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以及80余幅小型堆绣唐卡作品。其中,他的堆绣唐卡作品《吉祥天母》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

  现在,他收了十几个徒弟。难能可贵的是,罗布平常还会接纳一些孤儿、贫困家庭的孩子和残疾人为徒。岁月匆匆流逝,罗布却从未忘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他无偿带徒也好,收养孤儿也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堆绣唐卡更好地传承下去。

  天道酬勤,在罗布和徒弟们日复一日针线飞舞,认真细致地剪、贴、堆、绣的过程中,这门珍贵的堆绣唐卡技艺,必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精美的堆绣唐卡作品。

  罗布创作中。绘制完成的堆绣唐卡作品。

  手工艺人进行缝制工序。

回到首页

国务院客户端

政务APP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